当前位置:FX168财经网 >> 资讯 > >正文

每日速递:评国产版《回廊亭》:既不东野圭吾,也不电影

时间:2023-05-01 07:51:46  |  来源: 观察网

当国产版《回廊亭》的片长确定为90分钟的时候,对其质量的期待便已经不复存在了。而导演试图在其中完成的“原创式主题架构”,则更加激化了有限空间带来的问题。

东野圭吾的作品向来是复杂的,它以人情入手,展现人物之间复杂的利益纠缠与情感矛盾,呈现出多面丰富的人心内容,引导着人物进入不可解的迷雾之中,走向了极端的终点,并将之作为案件发生的内里。而这一切的内部混乱都掩盖在表面的平和之下,需要由主人公去揭开,随之也深入内心的本质层级。与此同时,主人公自己也往往会成为极端的一份子,被迫以非正当的手段达到目标,保护自己珍视的情感对象,从而同样以“正义或犯罪者”的复杂化形象,在《白夜行》《幻夜》《嫌疑犯x的献身》《白鸟与蝙蝠》等作品中,成为“呕出灵魂的献身者”。

原版《回廊亭杀人事件》正是这两点的集合之作,电影版的改编也多少指向了这个方向。一方面,它有点让人想起金田一耕助系列里的《犬神家族》,展现了一个富人家庭的人际生态。在这里,每个家庭成员都面临着遗产的诱惑,与亲人的亲情关系受到利益的冲击,而大家长“重利轻情”的人生作风也奠定了家庭的整体倾向,每个成员最终都会被其同化。而女主角进入这个家庭中,先接触到他们的和谐表面,并逐渐探查真相,逼出每个人的内里一面,从而揭露其本质。掩盖在回廊亭富丽之表下的火灾真相,全家人无视血缘,为了遗产而坐视亲人烧死,正是最极致的本质爆发时刻,也是对女主角揭露人性之里的具象。与此同时,女主角以对死者的爱情为复仇动力,构成了“情感对利益”的对决,其自身的计划也同样是犯罪,带上了“为情而堕入黑暗”的“献身者”属性。


【资料图】

由此可见,《回廊亭》的体量非常巨大。它对人心的表现是复杂的,家庭成员之间并非没有真情实感,只是被这座财富堆砌的豪宅,以及打造豪宅也对定义家庭的大家长,吞噬了进去。他们会有一番挣扎,也会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正常的亲人关系,直到极端情况的出现才会被逼迫着露出本质,做出每一次都会倒向的选择---曾经面对遗产被分割的危险,他们才会旁观火灾,现在面对女主角的诱导与逼迫,他们才会露出对彼此的敌意,并交代火灾的真相。两面的复杂性要有,在其中的摇摆要有,随之才会出现“每次必然”的选择倾向,形成一种可信的黑暗人性之家族宿命。而对他们的诱逼过程,则是探案的延展,也是强化其复杂性和摇摆后选择的主要内容。

“过程”是非常重要的,这就需要时间资源。而国产版的《回廊亭》,恰恰就最吝啬于这一点。每个家庭成员几乎都是脸谱化的,在他们第一次出场时已然贴上了“爱财”的结果式标签。萱萱的命案早早地发生了,每个人对她的死亡并不悲痛,在警察到来的自身危机面前手忙脚乱地掩藏尸体,这就给他们的形象下了定义,无疑是太早也太粗暴了。

这也正是全片的问题,萱萱作为家庭里的“尚未过门者”,是相对的外来存在,也还没有被同化,想要通过偷信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爱情。而她在死亡前夜的流程,与每个人的交流,特别是被爱人的拒绝,可以构成对“家庭抹杀情感”的表现,并以最终的肉体死亡作为象征,这也是导演的意图。但在片中,她与众人的互动太少,尤其是与爱人之间的交互---后者对她有所用情,但最终还是明哲保身,本应展开的内容却被一笔带过,后者几乎直接扭转了嘴脸。

此外,一家三口在女主角锁门的毒瘾逼迫下,被迫露出了各自的本质,这本是一个表现复杂化内心的段落。儿子是火灾时试图打火警电话的人,对妻子出轨也真情实感地愤怒了,显然是相对最“非利益”的一个。就像他的报警被家长强行制止一样,他的“利益化”选择有一定的被迫性,也在隐约间暗示着“大家庭的人性宿命同化一切成员”的未来时。而他对贵重藏品的摔砸,也正是在被迫选择的扭曲下对家庭的报复,是对吸毒自毁的延伸,也构成了对“人情终究胜利”的表示。另一边,他的父母对深陷险境的他也有所反应,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复杂人性---父亲更加纯粹于“爱财”,求儿子别砸,母亲则相对地有母爱,但失手打入过量毒品,反而让儿子生命垂危,象征着其对外人利益为先之下,自身亲情必然受损的受制裁。

就像女主角所希望的那样,在这个被逼迫情况下,一家三口的复杂与选择的本质才得以揭露,这也理应是让他们说出火灾真相的时刻。但是,由于这家人此前的互动非常少,我们几乎是直接看到了这一刻的“结果”。于是,表现形式便停留在了表面化的“夸张扭曲”之上:父亲跪地求饶,母亲手舞足蹈,儿子到处乱窜,每个人都在声嘶力竭。而他们的内心却是缺席的,特别是儿子这边,他并没有充分展示出被迫犯罪的情绪,对父母的愤怒和自毁的黑暗也就无从谈起,这让他对父母的责怪来得突兀无比---房卡还在找,他却直接开始“都怪你们”,然后陷入疯狂了。这里的责怪应该是来自于女主角锁住他的初衷,那场父母导致的火灾,对应父母对他的“利益化”引导。但由于细化内容的缺席,这一层并没有清晰地得以表现。同样的问题,也出现在了“情感”一方的女主角身上,她与杜宇的真情部分几乎被一带而过了。

导演在做的表达,只是像“对一家人的扭曲夸张”一样地,在静止的状态下进行概念提供。家庭的表面与内里的对比和转化过程,由古典音乐做出了表现:被反锁的柜子与《g弦咏叹调》同步,前者是黑暗的里,后者是平和的表;众人搬运萱萱的尸体,音乐变成了急促的风格,预示着表面平和在这一刻的逐渐破坏,黑暗之里将被女主角揭露出来。导演对“过程”的淡化,也在悬疑性塑造的环节得到了体现,他完全没有试图遮掩女主角的身份,而是直接让其整容前后的形象几乎没有区别,也早早展示了其身上的伤疤。

但是,于“复杂人性下的黑暗选择”而言,“过程”无疑是不可或缺的,没有两面就没有摇摆与随后的选择。这或许是导演在有限空间下的让步之举,但他却还在其中加入了全新的角度,也在主观上让资源显得更加不足了。

首先,便是女主角与管家的对决,这是对非情与人情之对决的终极呈现形式。二人都受到了这家人在亲情与爱情上的剥夺待遇,也进行着自己的复仇,也都是对“亲情的反剥夺”为手段---女主角让家长看着儿子毒瘾发作,管家则让大家长看着儿子烧死。然而,在基于人情动机的同一出发点之上,女主角始终对财富毫不关心,管家却萌生了夺取全部财产的想法,这就构成了她们的本质区别,后者显然已经被这个家族同化了。随后,杜宇成为了二人的共性交集点,他要在“维护管家母亲的计划”与“回应女主角的爱情”之间做出选择。

然而,如此镜像的二人进行对决,却由于“过程”的缺席而失去了所有力量感。女管家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没有存在感,母女的遭遇与其对家族的态度只是在摊牌时,刚才一口气地和盘托出。而女主角与杜宇的爱情,虽然相对有戏份,却也是浮皮潦草地走了个过场而已。于是,无论是二人的直接对决中,女主角面对管家刺杀时想起杜宇后的“情感力量带来生命延续”,打破管家的灭口计划,还是杜宇在结尾处的选择,都显得“概念提点”意味更重。而当二人进行第二次“对决”时,女主角告知对方“老家长给你留了别墅”,既是对老人的复杂一面的表现,也是让管家在人情面前彻底落败的决定性瞬间,在一切都完全缺乏细化---老人与管家的交互场景基本不存在---甚至全无铺垫的情况下,只显得尴尬且不合理。

另外,则是官方元素的强化。在国产电影里,最终解决一切的显然必须是公安力量,而非任何私人存在。于是,警察拯救了被管家刺杀的女主角,也抓捕了管家和杜宇。然而,这就与“两极对决”的主题产生了巨大的冲突,警察弱化了这一对决,成为了十分唐突的“第三者”,让相应的场景不旦失去了表现力,甚至有些不伦不类。女主角和管家对决时,本应由女主角激发爱情力量而完成反击,但却只能靠警察来救援。在这里的处理中,导演的尴尬显露无疑。他必须让警察介入,又不想过于淡化对决感,于是只能将之一带而过:警察的介入只用一句呼喊点出,真人则未出现在对决房间中,而对决的扭转画面也被干脆地切掉。观众看到的,便是女主角在濒死时突然完好无损的生硬衔接。

而管家与杜宇的真相,也同样由警察查出并告知女主角,而非由后者查明。女主角是唯一拥有“展示真相揭示过程”的主视角存在,因此只有由她出发,电影才能对内容进行细化。当这一工作由警察完成时,揭示便又一次成为了在口头上和盘托出的结果宣讲,也完全打破了两极对决的内核架构。

在回廊亭别墅的封闭环境中,警察必然是不在场的,由他们承载探查关键推进任务显然不利于主题表现。导演意识到了这一点,也试图做出一点铺垫。他早早地让警察进入了一次别墅,在其“查防火设备”的无意识中,逼迫众人做出了搬尸体的手忙脚乱,暗示了警察作为“揭露家族本质”的属性。然而,警察终究不能真的参与到回廊亭事件中,这种提示也就显得无从落地了。

并且,当警察取代了女主角的任务后,后者“为了情感对象而背负黑暗”的定性便不复存在,也就不再是东野圭吾刻画的“献身者”了。巨大的打动力完全消失,而对人物行为正当性的判断,人物本身无出路之下的行为,人心与正邪的复杂,便也就此无从得见。

在东野圭吾最负盛名的《嫌疑犯X的献身》中,他正做出了这样的表达。石神本人以杀害无辜流浪汉的方式,用私人名义保护了情感对象,成为了献身者的同时也混淆了人们对其正义与否的判断。而被石神“拯救”的女教师,却只留下了一个在看守所跪地哭泣的背影----显然,她终生也无法从自己的内心中获得解放,石神的牺牲只是让她处在了永恒的内疚之中,终将无法走出黑暗,反而深陷其中。在新作《白鸟与蝙蝠》中,东野圭吾更是明确地让献身对象变成了并不美好的堕落存在,愈发模糊了献身中的人性光辉。而国产版《回廊亭》显然不具备这一层。

事实上,这样的本质性变化,也构成了对本片的最终定论。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,“私人的献身”必须让位于“官方的正义”。因此,日本的东野圭吾便必然不能在我国出现,而必须被“中国化”。而如此短的片长设置,则显然有着票房的商业考虑。而在其中,导演又仿佛“作者性爆发”一般地,试图完成一个自己的庞大思路。改编的需要,动刀的巨幅,压缩的必然,让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在有限的空间下做出大量的腾挪,失败是可以想见的。

既不够“东野圭吾”,也不够“好电影”。

关键词: